凡认可联盟《章程》,认同联盟价值的单位可申请加入联盟
在中国航天的历史上,有一个人名是与许多个“第一”一起出现的——中国第一发导弹“东风一号”、第一枚运载火箭“长征一号”、第一颗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、第一艘试验飞船“神舟一号”、第一艘载人飞船“神舟五号”……这个传奇般的存在,就是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--戚发轫。
从1957年加入航天队伍,到现在担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顾问,60多年来,戚发轫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。此时此刻,89岁高龄的戚发轫目光如炬,他正在密切关注着空间站建设的每一个关键节点,也在期待中国从航天大国发展成为航天强国。
“一个事业、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、甚至一个人,没有点精神是干不了大事的。”
“中国要做航天强国”
中国即将在今年年内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,在此之前将完成6次发射任务。“应该说每一步都很重要,当然了,上人最关键。”
戚发轫曾不止一次说过,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,但还不是航天强国。而成为航天强国并不是单纯从载人这一个方面来说的,而是涉及航天技术、航天科技以及航天应用的各个方面。“从宏观上来讲,航天有三个领域。一是航天技术,比方说我们搞卫星,搞火箭发射,这叫航天技术;二是航天科学,就是探索浩瀚的宇宙;三是航天应用,发射卫星,用了才有效益。”
戚发轫指出,目前这三大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平衡,“我们技术上领先,但科学上晚了一点,是一个短板。同时,中国现在在天上的卫星数量是世界第二,但用得并不充分,没有形成大的社会产业效益。”
在太空经济层面,中国起步较晚。戚发轫认为,这件事情不能全部依靠国家,还应该有民营企业参与进来,商业航天也是航天强国的标志。
“空间站建成只是第一步”
建成空间站,把宇航员成功送上去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吗?建成后的空间站究竟要做什么?
“空间站是空间科学的实验平台,将在这里开展地面无法开展的实验,同时为载人登月、火星探测做准备。例如,人要到月球上去,会遇到月球的一些环境,可以事先在空间站上做一些实验。”
戚发轫提到,老百姓可能会认为空间站建了、人上去了就完了,但这不是最终目的,“空间站的建成是一步,运行应用又是一步。建设好平台,有效载荷专家来做实验,这就是效益。”中国不仅要把自己的专家送上空间站,也欢迎外国的航天员来访问或者工作。
对于美国NASA局长纳尔逊日前发表的“我们希望与中国合作,但中国没有主动提出”说法,戚发轫直接回怼,“是美国不来,也不让我们去。美国在国会上立法,宣布航天空间站不和中国交流。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会议不让中国专家参与。戚发轫也曾因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参加者而拿不到签证,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自力更生,当年需要,现在更需要。”
戚发轫说,以前因为中国跟美国差距很大,美国不害怕中国,有时候会给点东西,但也会限制中国。而现在中国与美国离得很近了,因此哪方面有成绩哪方面就被卡,“华为有成绩,要卡你,北斗要建立,要卡你。北斗现在任何国外的东西没有,为什么呢?它就不希望你建成嘛。但正是因为它逼着,我们自己搞也搞成了。我这60年的体会就是你要发展要强大只能靠自己、不能靠别人。”
“那次失败,我在现场”
戚发轫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。“1956年中国建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搞导弹的,我1957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这来了,所以整个中国航天发展历史我就差一年。”
在戚发轫60多年职业生涯中,年轻时的一次失败,让他铭记至今。
“1957年前后,苏联专家给我们带来了资料,也拿来了真导弹,对于我们学技术、培养队伍起了作用,但是不能用,我们得自己搞能用的。前苏联专家走后,我们就搞东风二号,我也赶上了,但是当年我们确实没有经验,另外又急于求成,1962年失败了。”
戚发轫回忆称,在酒泉发射中心,东风二号点火后1分钟左右,就失稳爆炸了。当时戚发轫是最基层的工程组长,“我就在现场,心里特别难受,感觉对不起国家。”失败给他们带来了深刻教训,“没有做充分的地面试验,把问题带上天才暴露。那次失败后,我们建了全段的试射台、全段的振动台,就是要把问题都暴露在地面。”
戚发轫称,直至近日,当时的教训对于中国航天队伍而言依然非常重要,“没有做充分地面试验就不能上天。”
“没有点精神是干不了大事的”
1992年9月21日,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,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,其中第一步就是发射载人飞船,戚发轫被任命为飞船的首任总设计师,此时的他59岁,距离退休只有一年。戚发轫犹豫了很久,最终接下了任务,“不止我,那几个副总师都跟我差不多,也都是这么大岁数的人,所以就是一些老同志带着一些年轻的同志干这件事。”
“1992年社会上有一句话,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。我们所在的中关村,当时已经很开放了,我们这里待遇低,外界诱惑多,走了很多人,我很心疼,也不怪离开的人。”但此时也仍然有一批人,始终坚守理想信念。在戚发轫的带领下,袁家军、尚志、张柏楠、杨宏等人合力扛起项目大旗,“国家有特殊需要了,虽然待遇很低很苦,但我能够干,这是一种精神。”经过7年的努力,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,“比预定的落点只差10公里,是世界上落点最准的。”
近年来,戚发轫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航天科普的工作中。他曾在香港给青少年讲爱国主义和航天精神,“爱国是很高尚的,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,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。你能把你的精力,能把你的学问,把你的时间献给国家,献给事业,献给岗位就是爱国。”
爱国奉献精神已经融入到戚发轫的血液和生命中,“一个事业、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、甚至一个人,没有点精神是干不了大事的。”